已複製連結
xx
廣告
上述資訊僅供參考,以店家景點實際內容為準

店家報導

沒吃別說去過香港!香港街頭小吃推薦6選:沒豬腸的「豬腸粉」、魚肉燒賣

香港美食超級多,但是真正香港人從小吃到大、絕對道地的街頭小吃你吃過幾樣?根據香港美食作家包周分享,以下6大香港街頭小吃既特殊、也包含了香港在地文化的故事,前往香港一趟,請千萬不要錯過啊~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文章目錄 香港必吃6大街頭小吃 01 魚肉燒賣 02 混醬豬腸粉 03 生菜魚肉 04 碗仔翅 05 兩溝 06 咖哩陳皮魚蛋 選書介紹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香港街頭小吃價格親民且環境簡樸,無論是站在街邊快速解決一餐,還是坐下用餐後匆匆離去,人們來這裡都是為了用最快的速度、最實惠的價格塡飽肚子,然後繼續投入忙碌的生活。   香港必吃6大街頭小吃: 01. 魚肉燒賣|與飲茶燒賣有別的平價燒賣 在香港,燒賣分為街頭小吃與茶樓點心。魚肉燒賣是市井代表,以魚肉與大量澱粉製成雪白彈牙的內餡,價格親民。就如台灣的阿舍宴有布袋雞,卻不會出現鹽酥雞等小吃,同理,香港茶餐廳不供應蒸籠點心,而飮茶點心也不包括街頭的魚肉燒賣。因此,可別因為「燒賣」二字,就誤認為它是「港點」喔! 以往的魚肉燒賣是蒸熟後用竹籤串成一串,刷上豬油,再搭配甜豉油和辣椒油食用。隨健康意識提升,豬油逐漸被省略。魚肉燒賣還有一種「邪惡」吃法,便是油炸版的魚肉燒賣,雖非傳統吃法,卻令人無法抗拒。我第一次嘗試油炸燒賣,竟是在尖沙咀的「嘉寶漢堡」,他們家除了主打漢堡,還提供酥脆的油炸魚肉燒賣,誰能抵擋油炸食物的誘惑呢? 燒賣油炸後的外皮酥脆,內餡則保留了魚漿彈牙的口感,撒上鹹香的胡椒鹽,咬一口便能感受香氣四溢。更邪惡的是,餡料還有不同變化,例如我在蒸籠點心專賣店──蒸蘆,吃過加入芫荽的油炸香菜魚肉燒賣。炸得金黃酥脆,再配上椒鹽,對於熱愛香菜與油炸食物的人來說,可謂「邪惡之最」。   ▲黃皮白肉的「魚肉燒賣」,屬於街頭平價小吃,通常搭配甜豉油和辣椒油一起享用。(圖片來源:攝於旺角/多寶美食,《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看更多:電影《食神》沒亂搞!「雜碎麵」真的有,香港經典街邊小吃「真面目曝光」   02. 混醬豬腸粉|沒有包豬腸的豬腸粉 豬腸粉這名字裡有「豬腸」2字,卻與豬腸毫無關聯。其製作方式是以米漿蒸製成薄薄的粉皮,不加任何內餡,直接捲成長條狀,再切成約4~5公分。剖面層次分明,彎曲如九轉肥腸,因而得名「豬腸粉」,切段後的豬腸粉得淋上暗紅的甜醬、淺棕的花生芝麻醬和深褐的豉油,再撒上一層芝麻,就是評價實惠的街頭小吃──混醬腸粉。 深水埗的合益泰小食的豬腸粉,也令我驚豔,上桌時已加入芝麻醬和少許香味十足的豬油,顧客可自行再淋豉油和甜醬。合益泰小食生意極好,入內用餐需有與他人搭檯的心理準備,也要記得盡量「快食快離」,避免用餐後還坐著聊天,這是香港小吃店用餐的節奏。   ▲合益泰小食的豬腸粉,芝麻醬裡混有豬油香是這家店的特色,還能拼魚肉燒賣。(圖片來源:攝於合益泰小食,《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3. 生菜魚肉|港式魚漿製品街頭版 生菜魚肉的「魚肉」並非指魚片或魚塊,而是魚漿製品。這道小吃屬於淸湯類,風味淸甜的湯裡浮著幾塊看似台灣肉羹的魚肉,和幾片爽脆的唐生菜(台灣俗稱大陸妹)。乍看之下,彷彿像台灣肉羹配淸湯,但風味可不相同,只要細品,便能感受這款魚肉小吃的的特殊口感。 香港也使用繁體字,但有許多詞彙與台灣有所差異,同時,香港人很習慣在日常對話裡穿插英語,而較少使用外來語的同音漢字,外地人如我,至今仍有詞不達意的時候,或因兩地用詞差異而感覺混淆的情況。例如,在香港會將唐生菜簡稱為生菜,但在台灣說生菜,則泛指生食蔬菜(生菜沙拉)。而台灣說的沙拉,在香港則稱沙律,是不是很像繞口令呢?   ▲香港的「生菜魚肉」搭配爽脆的唐生菜,乍看就像台灣肉羹配淸湯蔬菜。(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4. 碗仔翅|沒有魚翅的類羹湯 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經典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提到,飮食與文化往往隱藏著階級符號。確實,社會上存在階級之分,即使誰自認超然,對虛榮不屑一顧,卻能發現大部分的平價商品,總脫離不了對上流階層流行元素的模仿與追隨。諷刺的是,當原本稀有的象徵變得普及,便從追隨模仿轉為輕視。 比如,曾經象徵富裕的魚翅羹,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催生出平價版的「碗仔翅」。碗仔翅以粉絲仿製魚翅,添入冬菇絲、雞肉絲,佐以生抽、老抽調味,再勾芡成琥珀棕色的羹湯。碗仔翅是便宜且飽腹的解饞之選,在香港飮食裡的定位裡,碗仔翅屬於街頭小吃,就類似台灣小吃——麵線羹的定位,並不歸類於正餐及宴席菜。 製作羹湯從勾芡便能得知細節,勾芡為中餐基本功,芡水比例、澱粉與溫度皆重要。例如樹薯澱粉(木薯)及生粉(太白粉)在糊化後的透明度,會比粟粉(玉米粉)更顯透明。溫度也重要,分次入倒芡汁可免降溫過快,使芡汁淸澈,化為流動性佳、淸澈如琉璃且光亮絲滑的「湯羹芡」。我找到1間滿喜歡的碗仔翅,是在葵涌廣場大樓內地面層的「孖寶車仔麵」,他們的碗仔翅,呈現透明的琥珀色,味鮮卻不混濁。   ▲「碗仔翅」以粉絲仿製魚翅,添入冬菇絲、雞肉絲,佐以生抽、老抽調味,再勾芡成琥珀棕色的羹湯。(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5. 兩溝|乍看真像台灣的肉羹湯 前文提及的碗仔翅及生菜魚肉,若想兩種都吃,就選擇「兩溝」,將碗仔翅與生菜魚肉的魚肉混合在1碗裡,乍看就像台灣的肉羹湯,既有粉絲羹湯的濃稠感,又有魚肉(魚漿)的飽足感,一次可以品嘗到兩種美味。   ▲若想同時享用碗仔翅+生菜魚肉就選擇「兩溝」,將碗仔翅與生菜魚肉的魚肉混合在1碗裡,乍看就像台灣的肉羹湯。(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06. 咖哩陳皮魚蛋|雙重口感一次享受 講究的傳統香港魚蛋會選用陳皮再混合魚漿製成,直徑約2公分左右的小型尺寸。咀嚼時,除了魚肉與調味的鹹香,還能感受到陳皮的淸香。不過,由於陳皮價格逐年攀升,許多街頭小吃店為了控制成本,漸漸改用不含陳皮且尺寸較大的普通魚蛋來製作咖哩魚蛋。 咖哩魚蛋的烹調方法有2種:一種是將魚蛋放入混合咖哩醬和白蘿蔔蓉中燉煮,另一種則是在水煮魚蛋後淋上混合咖哩和白蘿蔔蓉的醬汁。在港台兩地,同樣是「魚蛋」一詞,卻代表不同食材,在香港稱「魚蛋」,在台灣則說「魚丸」;而台灣人提到「魚蛋」,大多時候會聯想到魚卵,台灣說的魚卵或魚蛋,在香港則被稱為「魚春」。   ▲將魚蛋放入咖哩汁裡燉至入味,就成了香港經典的「咖哩魚蛋」。(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來這裡逛好書    

2025/04/21 10:00

電影《食神》沒亂搞!「雜碎麵」真的有,香港經典街邊小吃「真面目曝光」

周星馳的電影《食神》當年風靡亞洲,電影中對於食物、食材的誇張與搞笑片段,成為許多台灣人對香港美食的第一印象。在《食神》電影中,有道叫做「雜碎麵」的料理,雜碎麵究竟是什麼?去香港真的吃得到雜碎麵嗎?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文章目錄 《食神》電影裡的「雜碎麵」 雜碎麵的真身是「車仔麵」 早年香港街邊最經濟的小吃 車仔麵配料五花八門 選書介紹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食神》電影裡的「雜碎麵」 在台灣,不少人是因為電視台持續重播香港電影《食神》而認識「雜碎麵」這道食物,電影裡的角色史提芬周(周星馳飾)批評了一碗麵裡的每個食材,反而讓這道食物在觀眾心裡留下深刻印象。雜碎麵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個麵能作為代表香港基層市民的飮食之一呢?   雜碎麵的真身是「車仔麵」 初到香港時,我也曾喊著「想吃電影裡的『雜碎麵』」,後來才知道並沒有「雜碎麵」。而且若看廣東話原音版本《食神》的話,是用廣東話說:「嗱喳麵」,也就是現今說的「車仔麵」,但為何嗱喳麵在台灣被翻譯成「雜碎麵」? 車仔麵是以木製推車在街頭巷弄經營的街頭小吃,木製推車裡有幾個格子,分別放入麵、湯,配菜,推車雖小,卻樣樣齊全,因此稱為「車仔麵」。搭配麵的配菜的食材,大多是成本低且較難淸洗乾淨的內臟,也因街邊營業的關係,導致衛生狀況不太及格,因此車仔麵被俗稱為「嗱喳麵」。「嗱喳」在粵語中意指髒污,便以嗱喳麵的俗稱,來表示車仔麵的不修邊幅,更因此在台灣電影台裡的國語配音及字幕被翻譯成「雜碎麵」。   ▲《食神》電影中的「雜碎麵」其實就是「車仔麵」,從麵條到配料,都可以自己選擇搭配。(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看更多:免飛香港就能吃!道地3款港式「養生糖水」:潤肺、健脾又養胃   早年香港街邊最經濟的小吃 在50~60年代時期,香港的基層人民收入微薄,價格低廉的嗱喳麵在經濟困頓的時代餵飽了許多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餐飮衛生法規的嚴格執行,嗱喳麵從街邊的推車轉移到店面,早年的市井樣貌演變成至今的店面模式,配菜「餸」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但價格依然親民。飮食隨著時代演變,不變的則是當肚子餓時,前往車仔麵店,就像在台灣前往小吃麵店一樣的心情──便宜又快速地吃碗麵吧!   ▲在香港舊時代的街邊,會以木製推車販售車仔麵。(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車仔麵配料五花八門 有人會用台灣的加熱滷味與香港的車仔麵做對比,但我更傾向以台灣的小麵館作為參照。在台灣的小麵館簡單點碗麵時,通常習慣搭配幾盤小菜,例如水煮嘴邊肉、內臟、貢丸、滷味或燙靑菜,店家會把麵和小菜分開盛裝或擺盤。而在香港,想要隨意吃碗麵的話,則會前往車仔麵店,自由選擇各式配菜,再將所有顧客自選的配菜,例如豬紅、通菜、滷大腸等,放進同一碗麵中。 面對配料五花八門的車仔麵該如何點餐?在早期的香港街頭,車仔麵配料簡單,就像電影《食神》的台詞那樣直接了當。而如今,在香港的車仔麵店,種類選擇豐富到讓人眼花繚亂。車仔麵沒有固定配料或風味,是一款徹底「客製化」的麵。從麵的種類、配料到湯底,都能自由搭配,每碗車仔麵都是專屬於你我的獨特組合。   ▲車仔麵的配料選擇多,不限滷味(上圖);除了配料自選外,麵條也能自選,新鮮油麵、廣東鹼水麵、白麵、公仔麵應有盡有。(圖片來源:《台灣胃看香港餐桌》)     來這裡逛好書    

2025/04/14 10:00

很多台灣人都搞錯!「茶餐廳」不是飲茶的地方?想喝茶、吃港點千萬別來

香港美食非常多,最常被人提起的莫過於代表性的「港式點心」和「飲茶」。然而走入了香港茶餐廳,卻發現完全沒有提供港點,也沒有熱熱的香片、烏龍茶可選?原來,香港的「茶餐廳」並非飲茶、吃港點的地方;那麼去茶餐廳應該吃什麼呢?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文章目錄 香港高CP值選擇「茶餐廳」 茶餐廳≠飲茶不提供港點 炒牛河、菠蘿包這裡吃得到 選書介紹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香港高CP值選擇「茶餐廳」 在香港生活後,因為時間稀缺,我減少了烹調食物的頻率,忙碌時常選擇上餐快且價格實惠的食肆,例如:粉麵店、平價快餐、冰室與茶餐廳或燒臘。而茶餐廳,更是「想不到吃什麼」時,快、靚、平的抵食選擇。「抵食」是指高性價比、高CP値、划算、値得的意思。「今日lunch食果間,好抵食!」(今天午餐吃的那間好划算喔)抵食是廣東話口語,口語說「抵食」,書寫則是書面語「實惠」,但書寫字通常比較不生動,抵食的意境比較接近台灣台語說的「俗又大碗」。至於「平」則是便宜的意思,在香港廣東話的口語會說「好平」。   ▲在香港若想找上餐快又CP值高的餐廳,那麼「茶餐廳」絕對是最好的選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更多:香港人為什麼愛喝「糖水」?6功效一碗全都有,加碼全台3間港式餐廳推薦   茶餐廳≠飲茶不提供港點 飮茶的文化不在茶餐廳,因為茶餐廳是快速吃飯的地方,飮茶的用餐場域則可以安心放慢節奏,不會感受到被催促,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用餐體驗。在台灣,過去常有人將「飮茶」與「茶餐廳」混淆,一是因為皆有「茶」字而形成了美麗的誤會;其次則是更早期移民台灣的移居者,在台灣經營港式茶餐廳時,為了一解鄉愁,便在菜單裡集結各種香港飮食以拯救人們的思鄉胃。 身為異鄉人,我也十分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組合,因為在海外也會有集結各式台灣飮食的餐廳,在台灣,原本分別要前往小吃店、麵館、夜市裡才能吃到牛肉麵、滷肉飯、鹽酥雞、蛋餅及大腸包小腸,但在海外,通常全被集結在同一間台式餐廳裡,就像主題樂園一樣。   炒牛河、菠蘿包這裡吃得到 既然茶餐廳不是飮茶,那麼茶餐廳到底吃什麼?在香港生活,若想「快、靚、平」的搞定一餐,就去茶餐廳吧!茶餐廳供應品項繁多,從中到西應有盡有,從融合東西方元素的豉油西餐,例如中西融合式的意粉、焗烤、鐵板扒與小吃。也有西式早午餐、英式炸魚薯條、漢堡及炸雞。更有東方的中菜碟頭飯、中式麵飯,例如乾炒牛河、雪菜肉絲米粉。自有烘焙部的茶餐廳則有供應蛋撻及菠蘿包、有些甚至兼賣燒臘。   ▲茶餐廳並不提供港點,而是提供比如菠蘿包(上圖)、蛋塔、吐司、麵、飯、意粉(下圖)等類型的餐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除了主餐牌之外,也有不同時段的優惠,例如在下午2點至5點的時段,就有融合英式下午茶及港式飮食偏好的「下午茶餐」時段(常簡稱為「茶餐」或下午茶),這時段的套餐份量少,但價格實惠。沒頭緒時,只需前往茶餐廳,就能在龐大的菜單內容裡,找到想吃的食物。     來這裡逛好書    

2025/04/11 06:30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