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有機」就是好?毒物專家戳破迷思:「這些東西」天然卻每年害死人

2024/09/09 10:00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天然、有機的產品,一定比人工的安全?比如說在選擇營養品、補品、補藥時,都會先以「天然、有機」為選擇標準。但是美國毒物專家、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毒理學教授吉拉德.勒布朗卻戳破迷思——「天然」不一定就是安全,相反的,人工製品也不一定就是有害!快來看看專家怎麼說吧~食尚旅宿大賞投票去!週週抽住宿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天然」不一定就代表安全

人類很怪,經常自欺欺人地以為「天然」就代表安全。為了延長壽命,人類發明一大堆疫苗和藥物保護自己遠離疾病、治療病痛,但直覺告訴我們使用藥物仍應戒慎恐懼,因此我們更喜歡服用一些基本上不太有效(有時完全無效),甚至可能相當危險的產品。人類為何偏好這類療法?因為它們不是人工製造的藥品,它們是天然的。不論是植物萃取液或酒漬葡萄乾,「天然」猶如「安全」的同義詞,至於療效什麼的就擺一邊去吧。

 

「天然即安全」的概念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拆穿。酒精(乙醇)也是植物衍生物,每年卻造成8萬8千名自主飲用者死亡;另一種同樣來自植物的產品「香菸」,差不多也讓2成使用者蒙主恩召。還有一種廣受愛美人士青睞的除紋產品暨天然化合物「肉毒桿菌素」,竟是專家口中「名列地表最毒」的物質之一,我們相信的天然即安全顯然是誤會一場。

 


▲廣受愛美人士青睞的除紋產品暨天然化合物「肉毒桿菌素」,竟是專家口中「名列地表最毒」的物質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更多:飲料沒喝完隔天還能喝?毒物專家:細菌量遠超家中馬桶,恐食物中毒

 

基因演化讓人類偏好自然產品

那麼,人類何以能在缺乏化學物好壞利弊等相關知識的情況下,依然擁抱這種適得其反、偏好天然產品的直覺?也許答案就寫在基因上。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人類這種動物相當倚賴經驗來判斷「吞進肚子的東西究竟是好(譬如有營養或有療效)是壞(譬如有毒)」。今日我們相信「天然產物」安全無虞,可放心取用,至於來自藥廠產線的藥錠則是一點也不像直覺認定安全可食的東西,成分也令人聯想到高中化學實驗室;然而當我們需要滋補養身的時候,我們立刻奔向食物、植物產品(私心以為最安全的產品)的懷抱,不會選擇人工科學產物。

 

無知將造成風險

今天,任何一種西藥都必須先通過廣泛測試與臨床試驗,才能用於一般大眾,這項要求相當程度地保護民眾免於藥物中毒。鑑於藥物的設計宗旨正是「強力且有效」,故不論正確使用或誤用都可能引起各式各樣的副作用。消費者可以從廣告、外盒包裝得知藥物可能引發哪些副作用及其發生機率,並且每個人都能憑藉這些知識與資訊做決定,評估服藥的好處是否大於危害風險。然而,這些帶有警告性質的字眼也常在我們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

 

於是乎,我們經常為此轉投天然藥方;不幸的是,你家廚房架上那幾罐「草本營養品」也許不含一丁點標示列出的草藥;就算有,誰也不知確實含量是多少。更教人心煩的是,這瓶玩意兒說不定還有不少沒列出來的成分,其中有些甚至會傷害人體。認定「天然藥方與補品不會產生副作用」無疑天真,製造商未充分告知商品資訊,而消費者僅憑天然即安全的推論便做出決定:無知是很危險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標榜「天然藥方」的產品是否一定安全?你能確定號稱的「草本營養品」真的完全含有天然成分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評估化學物危害風險的焦慮

即使一般大眾想理性地評估汙染物、藥物或其他日常化學物的接觸風險,通常也會被看似繁複的評估過程打敗。他們可能會覺得這類資訊很難找,就算找到了亦通篇科學術語,有解釋跟沒解釋差不多;因為如此,憑直覺判斷接觸某化學物是否存在明確風險,感覺容易多了,只不過這類決策經常犯下過度謹慎的錯誤。

 

「防患未然,安全總比後悔好」的處事原則有其道理,但這種思維可能會讓我們在考量所有日常接觸到的化學物時—— 不論是自主抉擇,或是現代生活的必然結果—— 過度焦慮。我這輩子首度評估化學物危害風險的結果雖以慘敗收場,卻也成為開啟我職業生涯的重要契機。

 

 

來這裡逛好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貓頭鷹出版

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5樓

0225007696

官網請點我 粉絲專頁請點我

食尚編輯部

你的美食探訪、旅遊規畫最佳指南!網羅節目介紹美食以及嚴選商品,手指點點輕鬆就能買蒐羅全台最好康優惠券報你知,隨時掌握最新的吃喝玩樂消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