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複製連結
廣告
上述資訊僅供參考,以店家景點實際內容為準

店家報導

意麵是台南人發明的?府城國寶「意麵」與粵菜「伊麵」,到底是不是同一種麵(中獎公布)

【透過APP搖一搖功能,進入此頁面,恭喜你獲得抽獎資格囉】活動時間為2023/1/10。獎品、辦法見文末。得獎名單將於2023/1/17此頁公告,並以e-mail通知得獎者。   走在台南街上,隨處可見「台南意麵」、「鹽水意麵」的小吃攤和招牌;而在粵菜館中,有道菜叫做「伊麵」,和意麵的發音超像,甚至有文本說明兩者是因為發音相近而產生的錯名。所以小編真的超級納悶,這兩者到底是同一種料理還是不同?快跟著《食尚玩家》看下去,聽聽專家怎麼說!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在粵菜裡有1道「伊麵」,不管是做成上湯焗中蝦、波士頓龍蝦伊麵或石斑魚肉炒伊麵等都非常美味,我有一回飢腸轆轆在高鐵桃園站附近的華泰名品城裡的華漾餐廳點來蟹肉乾燒伊麵,食來齒頰生香,甚有滿足感。   ▲粵菜中有道「伊麵」,是港式餐廳中常見的料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日治時期意麵在台南很常見 台灣國家圖書館學術知識服務網引用朱振藩〈從揚州炒飯到伊府麵〉中的說明:「伊麵與揚州炒飯都是從伊秉綬的府裡研發出來的。伊府麵簡稱伊麵,台灣則叫『意麵』,當是訛音之故。早先在台灣製作伊麵者,多為汕頭人,今有將伊麵逕名「汕頭麵」,也是錯誤的。」而「意麵」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就很普遍了,《吳新榮日記》裡,從1940到1941年間,就常提到諸如:「西市場で當歸鴨と意麵を食べ」、「一緒に松竹へ行って意麵を食べ」,日記以日文寫就,而所用的漢字則是「意麵」,且看來吃意麵應是很平價的庶民食物。   ▲到底「伊麵」和「意麵」是同一種東西還是不同?(圖片來源:《桃仔園,漫步遊》)   看更多:老台北人超愛!大稻埕「古早味意麵」飄香80年,必搭紅燒肉、餛飩湯最對味   伊麵可能是較高檔料理 連横在1932年成書的《雅言》裡也曾提到「伊府麵」,不過那是要在「酒館」裡才有,係1斤麵粉要加4個蛋的高級麵條。那就有趣了,連横是台南人,怎麼不把「伊麵」寫成「意麵」,卻還得去酒館裡才有?也就是說伊麵可能是比較高檔的料理。意麵引進台南的來源,或說福州、或說廣東,日治時期曾擔任《台灣民報》記者的黃旺成(菊仙)遊福州,在他的日記裡記載,1919年3月18日記載至「晝南軒食意麵」,看來福州果真早有意麵耶?   台灣意麵發源地在鹽水 台南官方有部出版品《南瀛小吃誌》,委由許獻平著作,他經過田野調查指出,鹽水意麵是由1位福州人黄忠亮在1923年開始販賣的。而且根據「鹽水區農會」的說法:「『意麵』是台南市很獨特的1項小吃!台灣的意麵發源地其實在鹽水,當初福州人在鹽水,創出意麵的製作方法,故名為『福州意麵』,其實就是福州人在鹽水做出來的台灣意麵,在福州,反而見不到福州意麵。取名『意麵』乃是由於在擀麵時必須出力,原稱『力麵』,而因出力時發出『噫』、『噫』的聲音,故沿用為『意麵』」。   ▲「意麵」是台南的獨特小吃,取名意麵是因為在擀麵時必須出力,而因出力時發出「噫」、「噫」的聲音。(圖片來源:小美阿姨X攝影美食旅行)   ▲台灣的意麵,發源地其實在鹽水。(圖片來源:小美阿姨X攝影美食旅行)   伊麵應該不等於意麵 伊麵來台後被訛音為「意」麵的說法令人存疑。倘若果真如此,那為什麼在中國福建寧化或廣東一帶就不會走音?美食作家唐魯孫回憶民國時期「北平」中央公園「春明館」還有1位師傅專門負責炒伊府麵,與一般館子大大不同,果為麵中之王!且香港現在仍有「伊府麵」、「伊麵」等忠實的保存原名,這北傳北京,南傳廣東,都不走音,偏偏就是台灣不跟人家唱同調?   如今咱們來高級餐廳裡享用伊麵大餐,居然有人說便宜又大碗的意麵就是伊麵的訛音,那我到路邊攤去吃就夠了,可以請餐廳經理來還我這兩者差價嗎?     來這裡逛好書     食尚玩家APP加碼送:《桃仔園,漫步遊》 活動日期:2023/1/10 活動辦法:下載食尚玩家APP,登入/註冊TVBS會員,於首頁左上角參加搖一搖活動,進入文章頁面,即獲得抽獎資格參加抽獎! 活動獎項:《桃仔園,漫步遊》共5名。 中獎公布:得獎名單將於1/17公告於食尚玩家APP及食尚玩家官網,並另外以e-mail通知得獎者。得獎者須在信件發出後1週內回覆得獎通知信,並提供得獎者姓名、電話、地址等,沒有在時限內回覆者視同放棄得獎資格。 注意事項:本公司保有隨時調整本活動辦法之最終解釋及取消、終止、更改等相關權利,若有變更活動辦法,將公布食尚玩家官網及APP,以當時最新活動公布之活動辦法為準。在此活動中Apple不是贊助者,也没有以任何形式參與活動。   中獎公布 a215***@yahoo.com.tw lucyliu1***@gmail.com dop***@yahoo.com.tw chih.hun***@gmail.com kitty9123482***@yahoo.com.tw   【做好防疫 請佩戴口罩勤洗手】

2023/01/10 10:14

台灣之光再+1!「杏仁茶配油條」登國宴餐桌,南部人茶中加「這個」超暖胃

1碗熱呼呼杏仁茶配上油條,這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經典吃法,早餐、宵夜都少不了這味。南部人更會在杏仁茶中加入「1樣東西」,讓杏仁茶變得更加濃稠,冷冷的天喝下去超暖胃!而現在,這個「街頭套餐」已經成為台灣之光,還登上國宴餐桌。冬季寒冷是不是也讓你食指大動?趕快跟著《食尚玩家》一起看下去吧!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台灣經典吃法杏仁茶+油條 在桃園市桃園區遇見了1家精緻的杏仁茶和茶點的店叫「杏腐舖」,愉快的和內人渡過一個下午茶的時間,其實杏仁茶配油炸粿足稱台灣人經典的餐點,還曾是國宴裡的1道特色料理。油條搭配杏仁茶的文字記載在日治時期出版的《民俗台灣》裡就曾出現,有段描繪1914年的士林市場的回憶,指出當時杏仁茶配「油車粿」是飲食店裡非常方便的早餐,其中「油車粿」指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油條」。   ▲杏仁茶配油條堪稱台灣的經典餐點,不論早餐、宵夜都能享用,更是台灣庶民美食代表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更多:嘉義街邊早餐!古早味「炭燒杏仁茶」飄香80年,在地激推油條+雞蛋黃金組合   不只早餐也是宵夜聖品 杏仁茶不只是早餐的食物也是宵夜聖品。鑽研飲食文化的陳玉箴教授曾在《大碗大匙,呷飽未?》一書中將1930年代杏仁茶和油條的組合活靈活現還原當時的情景:「大抵形容在夜裡行走於街道上,忽然遠處傳來茶~~茶~~的呼賣聲,於是往聲源疾行,追上掛著杏仁茶紅字招牌擔子的小販,然後來碗杏仁茶,再來根油條蘸著吃,那就是一頓很令人滿足的宵夜了。」   冬天來碗杏仁茶+土雞蛋 陳教授的那番經驗,在我居住的台南仍然存在,我也曾在路上遇見,招牌用個塑膠水缸,寫了大大3個字「杏仁茶」,想來杏仁茶攤至今仍堅持傳統,且屹立不搖。冬天時,天寒地凍,此時1碗熱呼呼的杏仁茶,加打上1顆土雞蛋,那就堪比人間珍饈了。   ▲喝杏仁茶時若加入1顆生土雞蛋,加入土雞蛋的杏仁茶會變得更濃稠,在冷冷的冬天喝下,立刻暖到骨子裡。(圖片來源:班班美食生活圈)   庶民小吃躍上國宴餐桌 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的東宮行啓巡查台灣,行程中品嘗台灣料理時,杏仁茶便是其中的甜點之一。後來輪到台灣人出頭天了,2004年陳水扁連任總統的國宴席上,也居然出現杏仁茶搭油條,彷彿這一味已可榮登台灣的「National Dish」了。   ▲路邊小吃出頭天!杏仁茶搭油條這套庶民美食,竟一躍變身國宴菜色,成為國際咖台灣之光。(圖片來源:《桃仔園,漫步遊》)       來這裡逛好書     【做好防疫 請佩戴口罩勤洗手】

2022/12/21 10:22

沒吃過等於沒來過!為什麼去大溪一定要買豆干?在地人首推這家排隊名店

沒吃過XX就等於沒來過OO!台灣各地都有代表在地的名產小吃,比如:去台南就是要吃米糕啊、去台中就是要買太陽餅啊!而來到桃園大溪,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豆干」了。這裡小編要問問你:到底大溪豆干為什麼有名啊?為何來大溪一定要吃豆干?順便再加碼推薦1家當地人激推的排隊豆干名店。嘴饞了嗎?快點跟著《食尚玩家》一起看下去~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大溪老街排隊名店 大溪老街旁的「老阿伯現滷豆干」是當地1家著名的排隊店,在小鎮裡逛完老街,遠遠的即可望見前方這家大排長龍的店,走累了兩腿,自然而然要來歇歇腳。這家店賣的東西,極有生意頭腦的分為適合2至3人的內容物,包括豆干、素肚、素雞、百頁豆腐、素腸等,再配合方便不假思索的A、B兩組點餐,擴及5至6人的分量,仿現代速食系統,讓消費者很快的手捧食物,面帶笑容的自己找位置去大快朶頤一番。   ▲大溪老街旁的「老阿伯現滷豆干」是當地著名的排隊名店,遠遠即可望見大排長龍的人潮。(圖片來源:愛伯特吃喝玩樂全記錄)   ▲「老阿伯現滷豆干」1份招牌餐點,分量可約2~3人吃,滿滿一整盤,光看就令人食指大動。(圖片來源:小佳的幻想世界)   看更多:好評破7000則!桃園50年「排隊豆干老店」滷到發亮,Q脆素雞、黃金蛋都要嗑   台灣豆腐原鄉深坑和大溪 說到豆腐原鄉,在台灣大家幾乎會想起兩個地方,一是深坑,另一則是大溪。不過深坑偏重臭豆腐的食用,但是「豆腐十八配、一百吃」,變幻萬千,如果來到大溪,才會發現各式豆類製品琳瑯滿目。以黄豆食材可衍生出豆花、豆腐和豆皮3大類,其中豆腐又能研發出豆干、豆腐乳、臭豆腐、油豆腐等,而豆皮則再能製造出諸如素雞、素腱和豆包等。   豆干在大溪生根的2種說法 豆油(醬油)當然屬豆製品,著名的金蘭醬油的工廠就設在大溪。那麼大溪為什麼會成為台灣豆製品的重鎮?首要的條件是當地的水質好,在地人說大溪的水質好,女人也水(漂亮),男人則是「食豆干會做官」,清咸豐年間的舉人李騰芳便出身於大溪。豆干進入大溪歷史的過程已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了,然而有2個版本:一是19世紀末,漳州人林絨來台入贅大溪沈家,林絨從家鄉帶來利用「糖烏」製作黑色豆干的技術,再加入五香粉,使成可口的「五香黑豆干」。可惜這套維生的本領子女無意繼承,乾脆在1939年傳給了鄰人江序食,1963年第2代江宗萬繼承家業,將店名改為「明榮豆干店」,為了拓展生意,江妻還擔著黑豆干到大溪公園求售,這就是後來「萬里香豆干」的前身。   ▲地理的得天獨厚和歷史演變,讓豆干成為大溪代表性特產,如今每位前來大溪的遊客,也都不忘買1份當作伴手禮。(圖片來源:《桃仔園,漫步遊》)   黃日香創辦人研發糖烏 另一種說法是今之「黄日香」的創辦人黄屋本來是以賣碗粿為業,大溪傳統的碗粿要在粿上添加許多菜舖和豆干,黄屋的豆干是向林絨買的,只是林家的豆干每日產量有限,黄屋乃自行研發出糖烏的要訣,以風味獨特、保存期限長,遂成今日大溪招牌食品。所謂糖烏,是將蔗糖煮到炭化,要恰到好處,才能使豆腐不會酸腐,然後用電扇吹涼,味道仍然穩定。   ▲位於大溪老街的黃日香豆干門市;大溪豆干今日能有此風華,「黃日香」創辦人黃屋也功不可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豆干變大溪必買伴手禮 大溪豆干揚名立萬,最初靠的是出外謀生的大溪遊子們帶到城市裡去的,他們或為了一解鄉愁,或為了當伴手禮,都使得家鄉的土產逐漸打開知名度。其次,幾家大廠也順勢開發出休閒口味,如沙茶、芝麻、果汁等數十種品項,來滿足消費者的複雜度,也更容易行銷。1975年蔣介石過世後「慈湖陵寢」開放參觀,有些觀光客來了後會順道買些豆干,再者蔣經國生前也多回造訪「黄日香」,更是讓大溪豆干名噪一時。   現在政府與民間合作舉辦伴手禮比賽,還籌設大溪豆干產業博物館等,讓大溪豆干的百年工藝更形風光,變成了地方上的金雞母,商家品牌達20餘間。   ▲今日的大溪老街上,各種豆干伴手禮店櫛比鱗次,遊客也可以根據自己心中和口味所好選擇採買,讓大溪豆干的百年工藝更形風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來這裡逛好書     【做好防疫 請佩戴口罩勤洗手】

2022/12/19 10:19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