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讓食物的味道變得豐富,也是下廚做飯不可缺乏的調味料,更富含人體所不能缺少的營養素。但關於「鹽」,你了解多少?你知道嘗一口鹽,竟然能看出身體的狀態?買鹽的時候,常常標榜某種鹽「富含礦物質」居然是騙人的?鹽該如何保存、保存期限又有多長呢?就讓日本資深鹽品鑑師青山志穗來告訴你,有關鹽的5個必懂小知識吧~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5個鹽必懂小知識:
01. 身體健不健康嘗口鹽就知道
構成鹽的每一種礦物質都有各自的味道,籠統地說:鈉是鹹味、鎂帶苦味與鮮味、鈣是甜味、鉀則帶酸味。因此,各種礦物質所占的比例會對鹽的風味產生巨大影響。此外,一般來說與體液一樣濃度、約0.9%的鹽度最容易感到美味,不過人對鹽的味覺會隨著身體狀態而出現很大的落差——比如當體內礦物質不足時,會覺得高濃度的鹽較美味;體內礦物質充足時,即便是低濃度的鹽也會覺得鹹等等。這就是為什麼無法一概而論地選出「美味的鹽」。
▲一般來說與體液一樣濃度、約0.9%的鹽度最容易感到美味,但當你體內礦物質不足時,會覺得高濃度的鹽較美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更多:很多人都做錯了!餐廳桌上鹽罐別亂用,「這樣做」小心吃進過量鹽分
02. 標榜「富含礦物質」是騙人的
海鹽、岩鹽與湖鹽等,無論哪種鹽,溯其根源都是源自於海水。海水是由各種礦物質構成的液體,所以將其濃縮而成的鹽可說是礦物質的集合體。儘管鹽的成分會因製法等而大不相同,但主要是由鈉、鎂、鈣與鉀所構成,這些都是人體為了維持健康必須每天攝取至少100mg的「主要礦物質」。
此外,我曾看過標榜「礦物質豐富」的宣傳文案,似乎是指含有鹽的主要成分「鈉」以外的礦物質。然而,鈉也是不折不扣的礦物質,所以無論哪一種鹽都可聲稱「礦物質豐富」。儘管如此,考慮到鹽的每日攝取量約為10g,人無法只靠鹽攝取到1日所需的所有礦物質,關鍵在於食用各式各樣的食材,並選用適合的鹽。
03. 自然鹽、精製鹽區分用途較佳
透過所謂的離子交換膜法從海水單獨提取出鈉成分所產生的鹽稱為「精製鹽」,以其他製法所產生的鹽則稱為「自然鹽」或「天然鹽」──日本過去有段期間是這樣來區分的。如今根據日本食用鹽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規章,委員會加盟企業的商品都不再使用「自然鹽」與「天然鹽」等用詞。
透過化學方式製成的「精製鹽」往往被視為劣質品,不過任何鹽都有其最適當的用途。比方說,「自然鹽」也含有鈉以外的其他礦物質,對食材成分發揮作用即可最大限度提引出其鮮味,但是味道會因季節與生產狀況而產生微妙變化;另一方面,「精製鹽」的味道始終如一,烹飪時用於微調最後的鹹度,任何時候都能較精準地調出理想的味道。要引出鮮味就用自然鹽,要為料理鹹度做最後的微調則用精製鹽──像這樣聰明地靈活運用是精進廚藝的捷徑。
04. 鹽其實沒有保存期限
構成鹽的礦物質為無機質,不含腐敗菌生存所需的養分,因此鹽沒有消費期限或賞味期限,在日本法律上也被歸類為可省略標示期限的食品。然而,鹽具有的特性:防潮性極差,放在潮濕之處就會受潮而結塊,且變得容易吸附氣味。保存時最好遠離潮濕與強烈氣味。
▲構成鹽的礦物質為無機質,不含腐敗菌生存所需的養分,因此鹽其實沒有保存期限或賞味期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05. 鹽若受潮仍有用途
鹽若受潮,皆可歸因於水氣,一旦濕度超過75%,鈉純度高的鹽就會開始吸收空氣中的水氣,並因為水分而與相鄰的結晶黏在一起。等到空氣轉為乾燥後,便會直接變硬而結塊。鹽所含的成分中,屬鎂最容易吸收水分,因此鎂含量較高的鹽會比其他鹽更容易受潮。
預防受潮的方式:
01. 將袋裝的鹽換到密封容器中
02. 放入矽膠(乾燥劑)
03. 避免用沾了水的手指碰觸,盡可能使用乾燥的湯匙
04. 不要放置於平底鍋等會冒出熱氣的鍋具上方
05. 不要放在濕氣較重的地方
06. 不要放在溫差劇烈的地方
07. 不要以受壓狀態保存
08. 選用烤鹽
09. 選用顆粒較大的鹽
▲將鹽放在密封容器中、避免沾了水的手指觸碰、放在乾燥的環境保存等方法,都是預防鹽受潮的方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鹽不慎受潮該怎麼辦:
鹽受潮並不表示已經腐壞,無論哪種鹽,都是生產者竭盡心力製作的產物,最好物盡其用而非隨意丟棄。
01.外力撞擊敲碎:用湯匙等的握柄或槌子敲碎鹽塊。
02.用平底鍋乾煎:以極小火加熱平底鍋來乾煎受潮的鹽;如果是氯化鎂含量較高的鹽,加熱會增強苦味,應避用此法。
03.溶化使用:將鹽溶於水中製成糊狀,用於烹飪,或作為浴鹽、按摩鹽,活用於美容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