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華人社會對祖先慎終追遠、非常重要的節日。而每年到了清明節,最應景的食物就是「潤餅」了!然而很多人應該有疑問:為什麼清明節要吃潤餅呢?這背後的由來不但有趣,而且還具備了「環境保護」的概念呢!快跟著《食尚玩家》一起看下去~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起源於古代「寒食節」
台灣部分民眾有盛行於清明時節吃潤餅(春捲)的習俗,這其實是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官方規定百姓要禁火、禁炊、吃冷食,後來傳說都是用以紀念介之推。其故事大致:「按介之推,春秋時人,從晉文公出亡,凡十九年,曾割股以啖文公;及文公返國為君,介之推不肯報功求祿,晉文公竟然也沒有賞賜給他,乃與母隱於綿山,其後文公使人勸他出山,不肯;文公乃縱火焚山,以為可以把他逼出來,怎知他竟抱樹而死。文公非常痛悼,撫木哀嘆,遂伐木以為屐。常曰:悲乎足下!並下令國中是日禁火冷食。」
▲清明時節吃潤餅的習俗,其實是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官方規定百姓要禁火、禁炊、吃冷食的緣故。(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更多:清明節祭祖!「空手掃墓」或「線上追思」祖先能接受?民俗專家這樣回答
也有一說是為了紀念「他」
從這個故事看來,介之推亡月是在仲冬,而通常認為寒食是在仲春清明之前,不是介之推亡月,而用介之推故事,豈不謬誤?周官司宣烜氏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是則寒食禁火,周制已然。可見早在周代,官方就已經規定要禁火了,所以古代的寒食節要推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介之推,就有點勉強了。
古代「禁火」防森林火災
禁火寒食之舉起初並無固定日期,並且也和介之推沒有什麼聯繫。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是有比較嚴格的用火管理制度。意思是指古代國家會有專門的掌火官員,規定春天的最後1個月,民眾可以紛紛生火,而秋季的最後1個月,民眾則得遵守國家準則,禁止野外生火的禁火規定,這也是冬季到春季期間,天乾物燥,怕野外生火不慎,引起不必要的森林火災,釀成大禍,故而明令禁止之。
▲古代之所以有「禁火」的明令制度,主要是擔心天乾物燥,怕野外生火不慎,引起不必要的森林火災,釀成大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禁火吃冷食習俗流傳下來
故此,原本古代流傳許久的舉國寒食節時之禁火與冷食,應該是與火的管理與規定有比較必然的關係。這種規定傳衍到台灣,有些地區的民眾依然養成習慣,而於接近寒食節的清明期間就有吃冷食潤餅(春捲)的習俗,大約在清明節前1週已經開始有人在販售潤餅皮了,但有的地區則不盛行清明吃潤餅。應節的供品「潤餅」(春捲),以潤餅皮包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再裹上花生粉等,即成美味可口的春捲。
▲潤餅裡可包的材料非常豐富,有豆芽菜、紅蘿蔔、筍絲、豆乾絲、肉絲、香菜等,再裹上花生粉,美味即可享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