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激推No.1!「巨大叉燒乾麵」藏在百年林場裡,1碗有2片比拳頭還大
吃貨果然是到什麼地方都要吃,即便到深山。林田山有什麼好啃的(木材?)猜想問10000個花蓮人,大概10001人會說:「滿妹豬腳」。好吧,這個名滿花蓮,還名震江湖的美食,我硬就是無緣嘗到,即便我到過鳳林不下3、5次,到林田山也有2次之多。然,這一次再撲空,但卻意外撿到1間,或者應該說2片,乾麵上很是厲害的叉燒。即便,一開始是因為想吃肉粽的美麗誤會。
藏在百年林場裡
開場先讓各位瞧瞧,讓大家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到林田山,老實說前2次來,我只覺得這裡很棒,卻沒想到這麼美,猜想是那時拍照2266,即便現在也只是3377。舊日式木屋群、滿是鮮苔的鐵軌、檜木建的咖啡屋、老火車和舊神社的表參道和路燈籠,先讓大家看幾張照片,咱們下回再好好專心的聊聊林田山從民國7年開始的百年伐木故事。
▲由檜木搭建的日式老屋,一眼就能望出它的悠久歷史。(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林田山昔日運送木材的舊鐵道,是網美拍照的最佳背景。(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路邊攤販賣品項多元
這林田山裡,方圓一百里只有這小店,但感覺賣的東西不少,最重要的是有喚醒我餓意的肉粽。林田山客家肉粽,我一邊配合肚子咕咕叫聲,一邊耳際重覆著這幾個字。雖然只是個路邊攤,但鐵皮屋加透明帆布倒也還是可以擋風遮雨,就是有一些小黑蚊愛過來湊熱鬧,想坐下來吃,最好防蚊、防蟲的工作來一下。很難想像這路邊小攤,居然賣得這麼多元,點菜時大姊說在這開了16年,一開始是給附近的居民(有嗎?)和工人吃的,但林田山開始有遊客後,假日有時忙不過來,還得找人幫忙。大姊一邊說,我們一邊隨便畫了1桌菜。
▲掛著大大「客家肉粽」招牌的「涂家林田山小吃部」,是林田山方圓一百里內唯一的店。(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雖然是路邊攤,但鐵皮屋加透明帆布擋風遮雨沒問題。(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肉粽吃得到滿滿五花肉加菜脯
林田山客家肉粽,外觀看起來沒啥特別,但學問在裡面包的餡,滿滿4、5塊大小不一的五花肉,還有數量同樣不少的菜脯,差不多就這2樣,其他沒了。糯米偏軟黏、比較像南部的水煮,單吃倒也還好,但因為選的肉偏瘦,吃起來有一點點乾,幸好桌上有辣椒醬,可以多少增加一點滋潤度,重點在於那微鹹香的菜脯挺討喜的。
▲客家肉粽的糯米偏軟黏,較像南部的水煮粽。(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滷肉飯配料豐富像便當
「這不是滷肉飯,這不是滷肉飯!」我差點就躺地上踢腿了,硬要說它可能是滷肉丼飯,配料有滷蛋、海帶、筍絲、黃瓜、酸菜、滷豆腐、木耳、像是雞捲的甜不辣等。我的媽呀,這是吃便當吧!配菜就中規中矩跳過不談,滷肉偏瘦像是豬絞肉,鹹香度還不錯,搭上煮得還可以的白飯倒算是唰嘴。
▲滷肉飯配料有滷蛋、海帶、黃瓜、酸菜、滷豆腐,吃起來很有飽足感。(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餛飩麵分量超大易飽足
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是為工人做的之故,這裡餐點量都頗大,這餛飩麵裡不只餛飩多,麵條也多到我小鳥胃吃一半就快陣亡。首先這餛飩長得像是縮小版的水餃,餛飩皮也確然如水餃般略厚,帶點討喜的微Q,裡面的餡也硬是比一般餛飩來得扎實,這餛飩內外都相當有飽足感。湯主要是大骨、油蔥再加上和滷肉飯同樣的肉燥、蔥花、香菜等。麵條是屬於吸湯強,但也爛得快的口感,量真是多到我完全吃不完,食量小的女性朋友,千萬別以為是台北餛飩麵的量。
▲這裡的餛飩麵分量超大,餛飩皮較厚,長得像是縮小版的水餃。(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1碗乾麵有2片巨大叉燒
乾麵、乾米粉,本來只是隨意點來增加內文,殊不知最後我是因為這2碗乾麵、乾米粉才提筆,或者正確說法是上面2片大大的叉燒。除了這加了油蔥的肉燥,拌起麵味道挺好,肉燥和油蔥的平衡度在略帶咬勁的麵條上表現得極好,整體來說我覺得這碗乾麵算是不錯,就算沒那麼2片叉燒都值得吃吃看。滿視覺畫面的叉燒外,還有肉燥和1粒滷蛋。這2片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稱之為「叉燒」,讓我想像台北赤峰街的「阿田麵」,但整體來說更大更亮眼,而且略帶粉紅的肉色,讓人食指大動。
▲乾麵上的2片叉燒,略帶粉紅的肉色,讓人食指大動。(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軟嫩叉燒比拳頭還大片
叉燒攤開來比1個成年人拳頭還要大,一開始我有一點擔心會太乾,沒想到非常軟嫩,帶點討喜的前1、2秒咬勁,雖然看起來沒什麼油脂,卻半點不乾不柴,純然的肉甜帶點像是筋的微黏、甜,再沾點乾麵上的醬汁,當真美味的緊。這乾麵上的叉燒,在我的乾麵檔案裡當屬第1,最少目前為止。要是在台北,我八成三天兩頭就想去吃上1碗。最後的冰洛神花茶,甜酸合宜,清涼好喝。
▲叉燒攤開來比1個人拳頭還大,口感軟嫩不乾柴。(圖片來源:小虎食夢網)
資訊卡:涂家林田山小吃部
【做好防疫 請佩戴口罩勤洗手】
延伸閱讀:過年迺夜市!花蓮人帶路吃東大門6攤:豬油烤玉米、馬告炒麵刈包、髒髒麻糬
延伸閱讀:CP值爆表!花蓮40年早餐鍋貼、煎包、燒賣都只要10元,酥脆厚皮蛋餅也必吃
延伸閱讀:花蓮超澎派全牛料理!開胃必點透光「牛皮」,再嘗鹹辣鐵板牛、滿料牛雜湯